作为全市唯一的三级医院,应城市人民医院承担着全市绝大部分的危重病人救治。特别是进入12月份以来,相关专业每天工作量比之前大大增加,在住院部14楼,在这里“病毒性肺炎”、“呼吸衰竭”、“胸腔积液”等等随时致命的重症患者随处可见,这里的医护人员已经很多天都坚守在医院,每天都在为救治生命而超负荷工作。
护士站不停响起的呼叫铃声,各类仪器闪烁着提示灯光,医护人员步履匆匆穿行在各个病室......这里,就是应城市人民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。
“气温持续下降,日渐增多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再遭遇奥密克戎,这注定是呼吸专业人员最具挑战的一个冬天!”应城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刘文龙,高烧到39.3℃的他顾不上自己家里三个孩子和身体不好的两位老人,已经连续战斗在一线岗位八天了。
01 正是“呼吸人”上场的时候
“发热几天了?这样咳嗽有多久了?痰里带不带血丝?有没有头痛咽痛等其他不适?”在医生办公室,科室主任徐安平正在仔细分析患者病情,随即在电脑上快速做好记录,掌握了基本情况之后,他迅速为患者办妥了床位以及治疗信息,将相关工作叮嘱给同事后,立即去到下一位患者面前。
目前,14楼呼吸与医学重症科的65张床位已经满员,医院决定将14楼只收重症患者,而15楼定为轻症患者病区,但调整当天15楼便已满员,患者还在不断涌入。
呼吸科23名医务人员20人感染奥密克戎,大家自己规定“40℃高烧休息两天,39℃休息一天,轻症主动不休息”。值班电脑显示,24日上午办理出院患者10名,入院患者11名,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急诊。
“所有的人都在坚持,这场硬仗同时也是对科室综合战力的一次检验!”科室副主任杨玲丽说。60岁的她发热已经进入第三天,但看到和自己一样难受的患者,她选择了带病坚持。每天,在门诊二楼呼吸科门诊,只见她喉咙沙哑、耐心地面对排成长龙的每一位患者,一一问诊处置,轻症调配处方,重症办理入院......面对平时40多人陡然激增到每天150人左右的门诊量,让她不时头晕目眩,实在不行就瘫倒在椅子上勉强休息一、两分钟,等缓过神来继续为患者服务。
02 这些,都是平常的事
个个都是好样的,比如他们“两杰”!在呼吸与重症医学科,说起王杰和彭杰,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。
21号深夜一点多,来自应城市义河镇78岁的李爹爹,因急性重症肺部感染同时并发呼吸衰竭紧急收入该科室。入院时患者已呼吸急促,丧失意识,无呼叫反映,生命危在旦夕。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王杰沉着应对,他立即安排给予畅通呼吸道、纠正脱水,抗感染,平喘等治疗,同时上高流量呼吸机、心电监护,导尿,氧疗......经过近20分钟的抢救,老人终于转危为安。
“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专门服务所有受呼吸系统疾病困扰的患者,这便注定了我们要和横行肆虐的奥密克戎战斗到底!现在社会上阳性患者不断增加,我们也做好了应对,好多医护人员吃住在科室,不休息、不回家,累了去值班室趟一会,饿了吃盒饭,以‘连轴转’的工作状态应对重重挑战和压力,交好医务人员的职业答卷。”主治医师彭杰说道。
笔者了解,像王杰和彭杰这样吃住在科室,白天黑夜通宵达旦坚守在阵地的医务人员不止他们两个,有时一天收20名以上的患者,还附带相关科室会诊请求随叫随到的大有人在,每一个都是好样的,为他们点赞。
03 白衣战士的职责与担当
经过支援盐矿医院、支援城北医院以及支援海南省的多次“战斗”,护士长张晋芬终于病倒在一线。看到医生们连轴转的拼命精神,护理姐妹们同样争先恐后的要求科室尽量多给自己安排工作,“我暂时没有不适的症状,请尽量多排我的班。”,护士付一灿在电话里主动向护士长请缨,她已经连续上班半月没有休息。
“护士长,我孩子有老人照顾,可以连续上连班,不需要休息。”
“我的核酸显示还没阳,我还能坚守!”
呼吸科重病患者多,护理任务重,和所有的护理姐妹一样,付文惠从来不喊苦喊累,总是主动参与到抢救危重患者的工作中,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、上心电监护、采集动脉血标本、吸痰、戴呼吸机,在患者病情稳定后,她又收拾仪器赶往下一位患者身边巡查。
“叮铃铃......”“呼吸科吗?我是物资设备科,通知你们要求增援的重症监护仪和高流量呼吸机刚刚到货了”!“太好了!这下科室有更多患者就能得到更好的救治了。”得知急需的一批医疗设备已经到院,科室全体医护人员激动的欢呼起来。
病毒无情人有情。在最危急的时刻,应城市人民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的全体医护人员日夜不停、无怨无悔的战斗着。这群白衣战士用实际行动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自己的的职责与担当,他们视病人为亲人的工作激情仿佛令病毒都慢下了脚步,更多的患者也感受到了越来越顺畅的呼吸。
“迟日江山丽,春风花草香。”但愿病毒早日散退,春天早日到来。(宣教科 张震)